2018年4月2日 星期一

大同世界21

大同世界21
經歷下列各階層行為標準的洗禮,就能呈現行為階層的能力;什麼階層的能力就做什麼階層的事。
“修身”就要讀《弟子規》。
“齊家”就要讀《家範》。
“治國”就要讀《論語》。
“平天下”就要讀《道德經》。
“運用”《道德經》就要讀《鬼穀子》。
鬼谷子是運用《道德經》,並能發揮極致的人。
《鬼穀子》一書,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頗具特色,是亂世之學說,亂世之哲學。
《鬼穀子》這部兩千多年的謀略學巨著,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奇葩。
悟道可有四重境界:初為聞道,次為知道,再為見道,終為得道。
綿延歷史文化,延續滲入了華人生活中。
前面之先聖先賢的著作,曩括了戰略(方向)、戰術(方法)、戰鬥(專業),而戰技(技術)及戰具(工具)是運用的關鍵,因此不得不再升級。
“道法自然”就要讀《易經》。
《易經》的中心思想是以陰陽剛柔的變化法則去詮釋宇宙,人類,以及萬物運行的道理。人生之規律也就是天理和人道。《說卦傳》中說:”昔聖人作易,將以順性命之理,是以立天之道。曰:陰與陽,立地之道也。曰:柔與剛:立人之道。曰:天,地,人為《三才》。又曰:“立人之道《仁與義》”。而易經之本講的是天人和一,易者日月交替,陰陽互通,而互通即可互變,因此易經的哲學思想就是應對“無定”,和“順應”天命。
《易經》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,並被儒家尊為「五經」之始。 《易經》以一套符號系統來描述狀態的簡易、變易、不易,表現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和宇宙觀。
《易經》的中心思想,是以陰陽的交替變化描述世間萬物。
《易經》最初用於占卜和預報天氣,但它的影響遍及中國的哲學、宗教、醫學、天文、算術、文學、音樂、藝術、軍事和武術等各方面,是一部無所不包的巨著。
不管是五經或者六經都會把《易經》擺在最前面,所以叫群經之首,實際上更確切的應該說《易經》為群經之始,就是所有的東西都是從這里發源出來,它是中華文化的總源頭、它是諸子百家的開始,所以叫做群經之始。
易之為書也不可遠,為道也屢遷。變動不居,周流六虛,上下無常,剛柔相易,不可以為典要,唯變所適。——《繫辭下》
聖人在《周易》中總結了他們對於自然現象、人生經歷、人性本能的經驗,並對人類面臨的各種問題給出大致的分析。所有這些經驗的核心在於「易」這個字。所以,才叫「易經」。古代學者認為,這個易字有三種含義:變易、不易、簡易。
簡易,前面講了,毋庸贅述。
不易,指基本規律千秋不易、亙古不變。
而真正亙古不變的,其實恰恰是改變本身。
所以,《周易》的核心是講變易、變化,更準確地說是講變化的規律。
什麼變化的規律呢?
當然是天地自然和人生世事變化的規律。
聖人在講變化規律的過程中,強調了以下幾點:
一是,變化的基本形態是陰陽轉化。
一陰一陽之謂道。—《繫辭上》
你的心情有什麼變化?昨天心情不好,今天心情好了。不好就是陰,好就是陽。可能你感覺沒什麼變化,那只能是變化的程度小,不易察覺而已。變化就是一陰和一陽。
那麼,心情不好又怎樣變好的呢?說明,在心情不好之時,定然也包含了些許轉好的力量。這就是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。
所有的事物,都在陰陽兩種力量或元素之間轉化。
二是,變化的結果是發展。
生生之謂易。——《繫辭上》
人類幾千年來經歷無數天災人禍,大量的人口被一次次毀滅;經歷各種災難,讓人類面臨無數次生存的險境;人類世界在優勝劣敗的生存淘汰篩選中,在無數次生存發展的變換,但是最終的結果是生生不息!這就是精進發展的過程。
宇宙也一樣,在交織著無數衝擊的力量,混沌的變數,但是宇宙仍在篩選淘汰中去蕪存菁的發展。
小到個人的人生,可能也要經歷很多危機和困難,可能很多次從人生的高峰摔到谷底,但最終生命在小到個人的人生,可能也要經歷很多危機和困難,可能很多次從人生的高峰摔到谷底,但最終生命在這些變化之中獲得提升。
所以,一切變化最終的結果是優勝劣敗的發展。
三是,把握變化的規律的兩個關鍵。
夫易,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。——《繫辭上》
學習和掌握變化的規律,為的是改善自己的處境,更好地處理各種實務。這裡的關鍵在於「極深」和「研幾」。
極深,就是要對事物變化的規律有極深的研究。讀幾遍《周易》就能做到嗎?當然不是。不過,很多人就是這樣讀了幾遍,憑一知半解就出來照本宣科、照貓畫虎給人算命、看風水,就成了「大師」。
紙上得來終覺淺,《周易》是言有盡而意無窮的,它的價值常常在文字之外的「意」上,體會這個「意」必須結合豐富的社會實踐,了解大量的歷史實例,才可能對變化的規律有較客觀的認識。
研幾,就是及時察覺,及時捕捉到變化的苗頭。然後按變化的規律,推知可能的結果,以及時採取應對措施,從而趨利避害。在河堤上看到一個螞蟻窩,就能想到還會有其他很多螞蟻窩,還可能有很多老鼠、兔子窩,這些洞穴可能對堤壩安全構成威脅、照貓畫虎地給人算命、看風水,就成了「大師」。紙上得來終覺淺,《周易》是言有盡而意無窮的,它的價值常常在文字之外的「意」上,體會這個「意」必須結合豐富的社會實踐,了解大量的歷史實例,才可能對變化的規律有較客觀的認識。
研幾,就是及時察覺,及時捕捉到變化的苗頭。然後按變化的規律,推知可能的結果,以及時採取應對措施,從而趨利避害。在河堤上看到一個螞蟻窩,就能想到還會有其他很多螞蟻窩,還可能有很多老鼠、兔子窩,這些洞穴可能對堤壩安全構成威脅,於是抓緊查找解決。
四是,對於變化規律的基本態度是敬畏。
懼以終始,其要無咎,此之謂易之道也。——《繫辭下》
《周易》六十四卦之中都包含或多或少的憂患思想。順風順水之間想著別樂極生悲;倒霉時想著「福無雙至禍不單行」,千萬別有更倒霉的事掄到自己頭上。進亦憂,退亦憂,《詩經》所謂,戰戰兢兢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。我們的聖人何以這麼小心,他怕什麼呢?
應當是兩方面:
一是對自然與命運的敬畏;
二是高度的責任心,對自己負責,對事業負責,對人民負責。 
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