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3月17日 星期六

大同世界20 -03

大同世界20-03
鬼谷子著作:《鬼穀子》(《捭闔策》)。
內楗第三
(“內”,內心世界;“楗”,緊密結合,門栓,鑰匙。“內楗”作為遊說之術:向君主進獻說辭,要深入到君主的內心世界,使雙方的關係就像門栓和門、鑰匙和鎖一樣緊密結合,親密無間。)
【原文】
君臣上下之事,有遠而親,近而疏;就之不用,去之反求;日進前而不禦,遙聞聲而相思。事皆有內楗,素結本始。
【譯文】
君臣上下之間的關係很複雜微妙,有的血緣關係疏遠,思想上卻很親密;有的血緣關係親近,思想上卻很疏遠。有的人親近靠攏,卻不被任用;有的人離開朝廷,卻 被尋找徵召。有的人每天都出現在面前,卻不受歡迎;有的人只遠遠地聽到名聲,確很渴望想念。這都是由於相知的程度的不同所致,本源於平素中的交結。
【原文】
或結以道德,或結以党友,或結以財貨,貨結以采色。用其意,欲入則入,欲出則出;欲親則親,欲疏則疏;欲就則就;欲去則去;欲求則求,欲思則思。若蚨母之從子也;出無間,入無朕。獨往獨來,莫之能止。
親密無間的關係,有的靠道德彼此結合,有的是志趣相投,有的使用金錢物質拉攏,有的靠進獻美女來討歡心。能夠揣摩對方意圖而相互結交,那麼,想進就可以 進,想出就可以出;想親密就可以親密,想疏遠就可以疏遠;想接近就可以接近,想離開就可以離開;想徵召就可以徵召,想思念就可以思念。就好像青蚨蟲的母蟲 細心地保護它的幼蟲,無論出人,都無間無隙,自由往來,沒有誰可以阻止。
內者,進說辭也。楗者,楗所謀也。欲說者務隱度,計事者務循順。陰慮可否,明言得失,以禦其志。方來應時,以和其謀。
【譯文】
所謂“內”,就是使進獻說辭能夠深入對方的內心;所謂“楗”,就是使自己的謀略與對方相合。想去遊說就必須暗中揣度對方的心意,出謀劃策時要順應君主的意 願。暗中考慮自己的決策是否符合時宜,公開講清此決策的得失優劣,以迎合君心。決策必須既合時宜,又合君意。
【原文】
詳思來楗,往應時當也。夫內有不合者,不可施行也,乃揣切時宜,從便所為,以求其變。以變求內者,若管取楗。言往者,先順辭也;說來者,以變言也。
【譯文】
必須讓君主覺得我們進獻的決策既跟形勢又合他意。否則,若其中有不合君意之處,這決策就難以付諸實踐。因此,就要重新揣摩形勢需要,以便於推行實施出發, 去改變決策。讓君主接受經過這樣變更後的決策,就像用鑰匙開鎖那樣一舉即得了。談歷史事件時,要用“順辭”,充分肯定君主的所作所為;但討論未來的事,要 用“變言”,講些有變通餘地的話。
【原文】
善變者審知地勢,乃通於天,以化四時,使鬼神,合於陰陽,而牧人民。見其謀事,知其志意。事有不合者,有所未知也。合而不結者,陽親而陰疏。事有不合者,聖人不為謀也。
【譯文】
運用自如地改變決策的人必須審知地理形勢,明于天道,又有改變固有順序、善於應變的能力,並能合於陰陽變化規律,從而能夠管理民眾。考察瞭解需要處理的事 物,掌握君主的意願志向。若我們的決策不合君意,那說明某些心意、某些情況我們沒有瞭解清楚。若表面上同意我們的決策但實際上並不實行,就說明君主表面上 與我們親近但實際上卻很疏遠。如果決策不合君主的意圖,聖人也難於將決策付諸實踐。
【原文】
故遠而親者,有陰德也。近而疏者,志不合也。就而不用者,策不得也。去而反求者,事中來也。日進前而不禦者,施不合也。遙聞聲而相思者,合於謀待決事也。故曰:不見其類而為之者,見逆。不得其情而說之者,見非。得其情乃制其術,此用可出可入,可楗可開。
【譯文】
所以,表面關係疏遠而思想親密的,一定是暗中思想相合;表面關係親近而思想疏遠的,一定是彼此志向不合。靠攏君主反而不被任用的,一定是謀略不恰當;離開 君主反而被徵召的,一定是所謀劃的事在後來應驗了。每天出現在君主目前卻不受歡迎,一定是建議措施不合君意;遠遠聽到聲譽便想念的,一定是謀略相合,期待 他前來決斷大事。所以說,凡是不瞭解同類情況便想做事,就一定會遭到拒絕;凡是不瞭解內心想法便進行遊說,就一定會被人非難。只有瞭解到真情,才能制定並 實現自己的謀略。使用這種方法可以出,可以入,可以相合,可以離開。
【原文】
故聖人立事,以此先知而楗萬物。由夫道德仁義,禮樂忠信計謀,先取詩書,混說損益,議論去就。欲合者用內,欲去者用外。
【譯文】
所以,聖人立身處事,遵循這種規律來預先瞭解情況,從而跟各種人和事物相互緊密結合。通過道德、仁義、禮樂、忠信、計謀等途徑來達到自己的目的。首先採取 《詩經》、《尚書》中的語句,使之跟自己的想法相同,或者增添些內容,或者減少些內容,再仔細衡量一下君主的思想和我們的決策之間的差距大小,以決定是離 去還是留下。如果想要合作,便從進取方面努力,以求思想相互吻合;如果想要離開,就採取消極的辦法,儘量退避。
【原文】
外內者,必明道數。揣策來事,見疑決之。策無失計,立功建德,治名入產業,曰楗而內合。
【譯文】
無論是積極進取還是消極退避,都一定要通曉道術,這樣才能揣測計畫未來的事情,發現疑難之處才可以迅速決斷。運用策略時不可失誤,不斷建立功業和積累德政。要善於管理人民,建立秩序,增加財富,使國家富強,這叫做“楗而內合”,即謀略與思想相吻合。
【原文】
上暗不治,下亂不寤,楗而反之。內自得而外不留,說而飛之,若命自來,己迎而禦之。若欲去之,因危與之。環轉因化,莫知所為,退為大儀。
【譯文】
若碰上君主在位不理朝政,臣下胡作非為不明事理,那麼進獻謀略就會遭到拒絕,自己就要反身而退。若遇到自視甚高、剛愎自用的君主,就先奉迎他,為他歌功頌德,博取他的歡心後再逐步說動他;若覺得某位君主不堪依附而欲離他而去,要心存戒備與之結交,要依據所面臨的環境形勢來靈活決定策略,不露聲色,急流勇退 是最好的辦法。
【結論】
(“內揵”是說向君主進獻說辭,首先要深入瞭解真實的情況和君主的內心世界,這樣才能使雙方緊密結合,關係親密無間。
全篇分四層:
第一層分析君臣上下之間 的關係複雜微妙,血緣關係與實際關係往往相反。
第二層講掌握對方的真實情況與真實心理,是遊說成功或失敗的關鍵。
第三層講要明“道術”,針對不同的物件、 不同的情況,靈活地運用“內揵”之術。
第四層是講“揵”(揵所謀),即如何跟君主結交的問題。) 
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