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2月18日 星期日

大同世界07

大同世界07
前項所述:乃是“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”瞭解“天道”的觀念,也是後續達到“大同世界”的基礎功課,基礎功課的標準規格就是“天人合一”。
每個人的資質各有所不同,不必在乎外在考試的成績,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的能力是否達到“天人合一”的境界,對世事的發展判斷,正如事後的變化自然一致,那就達到“天人合一”的標準規格。
依據“格物致知”的科學知識,內修“誠意正心”的客觀態度,外求“天人合一”的目標作為,整合“大同世界”的和諧生態。這就是執行“禮運大同”,以求“大同世界”基礎的標準。
從“格物致知”到“誠意正心”的內修基礎標準後,再依據內修的基礎標準,進行外練的的行為標準;“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”。
修身:在中華文化的往聖絕學中找尋一個可以作為標準規格的,推薦《弟子規》(原名《訓蒙文》)是中華傳統的啟蒙教材之一,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。
後經賈存仁修訂改編而成為《弟子規》。
其內容取自《論語·學而篇》中的第六條:「弟子入則孝,出則弟,謹而信,泛愛眾,而親仁,行有餘力,則以學文。」核心思想是孝、悌、仁、愛。
《弟子規》是以三字一句,兩句一韻的文體方式編纂而成。
然後再以《總敘》、《入則孝》、《出則弟》、《謹》、《信》、《汎愛眾》、《親仁》和《餘力學文》等部份來加以演述。
列舉為人子弟在家、外出、待人接物、求學等應有的禮儀和規範,特別講求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。
《弟子規》是具體的生活教育的範本,發展品德教育核心價值行為準則,依此準則培養合乎社會規範之行為舉止,建立普世價值。
祖宗雖遠,祭祀不可不誠。
子孫雖愚,經書不可不讀。
藉由先哲的風範,薰習我們眾人,引用聖賢的智慧,教導世人。日積月累,必將奠定一生為人處世、成家立業、幸福成功的基礎。
一部經典應讀誦百至千遍,根基紮得深,果實才芬芳。蘇東坡云:「經書不厭百回讀,熟讀深思子自知。」古聖先賢常說:「經讀千遍,其義自現。」
孔老夫子讀易經至『韋編三絕』,編串書的繩子,斷過三次,可見夫子用功之深。 《弟子規》背誦吟唱相互調劑,如能有十數人切磋琢磨,體會出讀經之樂,效果更佳。
「養不教,父之過;教不嚴,師之惰。」願與天下為人父母師長者共勉之。祝福您!
社會各階層都可以依據《弟子規》這一標準,因地制宜融入生活,以此標準長幼共勉、師生共學,共同推廣傳統文化教育,促使標準教化異常。既可以是誦讀經典,也可以是學習傳統文化知識,融入生活的各式活動。
《弟子規》是具體行為的準則,依此準則作為修身的標準規格,建立普世價值。 “修身”有幾個重要原則,是依據“格物致知”與“誠意正心”演化而出的基本觀念:
“客觀”:擴大格局,包容立場,〜道法自然。
道德經說:“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,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。”
“不仁”就是:不感情用事的“客觀”態度。
要像天地自然一般的氣度,只有格局,沒有立場。
(請參閱前項所述:“格局” 與“立場”)。能與天地自然般的“格局”自然就能達到“天人合一”的境界。所以“客觀”態度列為首要重點。
“尊重”:尊重責任,承擔成本,〜順其自然。
“尊重”是有目標的,處理世事有兩大關鍵:“責任”與“成本”,所以,要尊重責任,並承擔成本,責任是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,承擔起失敗成本。
這就是“道法自然”的“制衡機制”,也就是“天下為公的”公平布局,才有公正生態。
“肯定”:接受事實,坦然面對;〜接受自然。
面對問題,不管什麼理由,都無法回朔過往時空,“格物致知”使得我們也只能“肯定”事實,坦然面對,在第一時間作出處理世事的反應,拖延時間只會增大損失。雖不能回朔時空,但要致勝先機的勝過同時空的對手。
“謙虛”:虛心學習,充實能力,〜體悟自然。
能力不足時要學習,以增加能力。只有在學習時不得不謙虛。謙虛是為了學習,學習是為了增加能力,有能力就沒問題,有問題就是沒能力。
“感恩”:感恩砥礪,回饋生態,〜順應自然。
“觀念決定態度,態度決定行為,行為決定命運,因為,每個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,所以,命運在自己手裡。”你的觀念決定所有發生在你身上的狀況,處理這些問題正是訓練你能力的不足。
 感激傷害你的人 因為他磨練了你的心志。
 感激欺騙你的人 因為他增進了你的智慧。
 感激中傷你的人 因為他砥礪了你的人格。
 感激鞭打你的人 因為他激發了你的鬥志。
 感激遺棄你的人 因為他教導了你該獨立。
 感激絆倒你的人 因為他強化了你的雙腿。
 感激斥責你的人 因為他提醒了你的缺點。
“利他”:貢獻餘力,生命循環。〜回饋自然。
用餘力回饋,避免有目地的捐獻,會激發私慾。
餘力回饋給自己生態的個體,不要捐給生態外的批發商(基金會、公益團體………)不能促使平衡和循環的生態,是無法延續生態生命的作為。 
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