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2月17日 星期六

大同世界06

大同世界06
一切知識要以科學做依據,從自然科學的驗證做知識的依據,由自然科學的物理規格,導引出知識的開發,“物理”“悟理”悟出人生的道理。
《禮記·大學》:“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,先治其國;欲治其國者,先齊其家;欲齊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誠其意;欲誠其意者,先致其知,致知在格物。物格而後知至,知至而後意誠,意誠而後心正,心正而後身修,身修而後家齊,家齊而後國治,國治而後天下平。”
物格而後知至,就是說:依據科學的驗證,要“知其然,知其所以然”,之後才有運用的能力。知至而後意誠,就是說:當真正了解自然的變化,之後自然的變化都是有其不得不的必然條件,物格而後知至後,就會瞭解“人理”無法超越“天道”,促使產生“順天應人”的態度,因為“知其然,知其所以然”人的欲望自然會量力而為,不會要求違反自然科學的,此時的現象就是“人理”與“天道”一致形成“天人合一”的現象,也就是,知至而後意誠,意誠而後心正,你想的和自然的變化一致,此時就有料事如神的境界,除非對自然科學的認識一知半解“只知其然,不知其所以然”。要想擁有誠意正心的能力,除了格物致知外就重要的關鍵在於要“客觀”,再次說明“立場”與“格局”。
“立場”:只有我、你、它三種。
“格局”:同時具備“我、你、它”三種“立場”的狀態。 “格局”的必要條件就是:要同時具備“我、你、它”三種“立場”的狀態,缺少任何一種“立場”,就沒有“格局”了。
三種“立場”:我、你、它的示意:
“我”:以我為中心的圓心。 “你”:在二、三維的空間裡,只能與“我、它”立場接觸的媒介點,“你”僅是媒介功用。
“它”:在二、三維的空間裡,無法與“我”接觸,生態圈裡只要是與“你”接觸的所有其它。
有“立場”就沒有“格局”,有“格局”就沒有“立場”。
只要有“立場”就不會“客觀”。
再回想一下其中的哲理!
還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說的話嗎?
一九五七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說:“科學的極致是哲學,哲學的極致是宗教。”而宗教的極致是信仰,信仰的極致是觀念,觀念的極致是態度,態度的極致是行為,行為的極致是命運,每個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,所以,命運在自己手上!
生態因相生而相扣,生命因平衡而循環,因循環而有生命!具備“平衡”與“循環”機制才有生命!
依據自然科學的基礎,對於“天道”我們未必能盡其所知的,“知其然,知其所以然”,所以,我們無法控制“天道”,但是,起碼應該要掌握“天道”的變化,以“天人合一”為方向,以“順天應人”為方法,就不會做出超越自己能力的非分之想了,就會恪守自己能力所及的本分了。
上述是依據“天道”不得不的發展,合理的解釋。
“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”合理的解釋:
依據“格物致知”的科學知識,內修“誠意正心”的客觀態度,外求“天人合一”的目標作為,整合“大同世界”的和諧生態。其實,這就是執行“禮運大同”,以求“大同世界”的標準過程。
只要能(“知其然,知其所以然。”)的基本知識,有知識會聰明,會用聰明才有智慧,會用智慧才有能力,有能力才能掌握生命的平衡與循環機制。
再以“客觀”的態度處世,依據自己的能力,佈局自己的生態,訂位自己的生態位置,順其自然的作為,其實一點都不難。
目前有兩種相互衝突的力量~相依性和分立性正引發張力,使這個時代起了根本的變化,在這種情況下,組織與組織的關係日趨緊密,但另一方面,個人亦希望追求自已的獨立自主性。
“整合管理”即是規劃整合組織中,相依性與分立性這兩種相關卻相對的力量,使組織內的人、事、物既能彼此相依,又能維持個別的獨立和獨特性。 這種關係表現在企業資源規劃;簡稱ERP(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)最為貼切。
整合管理的關鍵:是在布局生態環境平台的生命迴圈,促使不得不的環境而加以控制,謂之管理。
整合管理最終的目標並非控制,而是掌握!
依循自然發展的規律,運用道法自然,以求和諧生態環境而已;促使務實的生態環境,暨能各自獨立,又是必然的生態組織整合。
“整合管理”是運用道法自然的力量,促使生態環境能夠平衡和循環的永續生命。
世上許多是是而非的觀念,都在為考試死背而不求甚解中定了調,因此而影響一輩子的發展,說完全錯嘛,也不是,但是就是經不起自然生態的考驗,無法運用。“觀念決定態度,態度決定行為,行為決定命運,因為,每個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,所以,命運在自己手裡。”
觀念的形成就在:“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”這基本的環節上,有了基本的觀念之後,要建立基礎才能達到“天人合一”境界,“人理”要符合“天道”才會和自然的一致,才能達到“天人合一”境界,那麼“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”那都是順理成章的事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